第三期:质子

时间:2024-08-09 16:26来源:www.lljio.com作者:未知点击:

导读:

你可能想不到,100新西兰元纸币上印着的人物是一位物理学家,这位科学家名叫卢瑟福。

约瑟夫·约翰·汤姆逊在发现电子后声名鹊起,年仅28岁便担任了剑桥大学卡文迪许实验室的主任。他的收获吸引了海量学生,其中就包含本文的主人公——卢瑟福。

卢瑟福出生于新西兰,出身农民家庭。据了解,当他收到剑桥大学的录取公告书时,还在田间劳作。他感慨地说:“这是我这辈子挖的最后一个土豆了。”于是,他借了路费,从新西兰远赴剑桥大学求学。在汤姆逊的指导下学习三年后,1898年,卢瑟福被聘为加拿大麦吉尔大学的教授。在那里,他开始研究放射性现象。早先,贝克勒尔和居里夫妇发现了天然放射性,即含铀岩石可以自发地放射出射线。卢瑟福的研究课题便是这类射线的本质。通过实验,卢瑟福发现铀岩放出的射线并不是单一一束,由于在磁场下,射线会向两个方向偏转,这表明存在两束电性不一样的射线:一种带正电,一种带负电。他将带正电的射线命名为α射线,带负电的射线命名为β射线。事实上,还有一束不带电的射线,这是后来由法国物理学家维拉尔发现并命名为γ射线的。γ射线事实上是一种高能电磁波。经过测算,卢瑟福发现带负电的β射线就是汤姆逊发现的电子,但它们是高能电子束,具备非常高的穿透力。至于这类电子束为什么具备这样高的能量,与α射线的本质,当时还是一个谜。然而,卢瑟福在1902年揭开了α粒子的神秘面纱。他发现α粒子是某些元素原子自发衰变时放射出来的,并提出了放射性半衰期的定义。某些元素,如铀、居里夫妇发现的镭和钋,在衰变过程中会放出α粒子,并转变为其他元素。这在当时是一条爆炸性新闻。难道元素之间真的可以相互转化吗?这叫人联想到了炼金术中的“点石成金”。尽管卢瑟福的发现叫人激动不已,但元素之间的转化仅限于特定的放射性元素。几年后,卢瑟福又获得了新的研究成就。他让α粒子单独进入一个管子,以便于研究。结果出人意料,他发现这类α粒子居然是氦气。经过多次实验,卢瑟福不能不同意这一事实:α粒子就是带正电的氦原子。大家目前了解,α粒子事实上是氦原子核,即失去了电子的氦原子,因此带正电。不过,当时卢瑟福还没提出原子核的定义。1907年,他公布了这一研究成就。诺贝尔奖委员会也觉得这一成就非同小可,于是在1908年授与卢瑟福诺贝尔化学奖,尽管卢瑟福的重大发现还在后面。

此时,卢瑟福已回到英国,在曼彻斯特大学任教。他对α粒子情有独钟,由于它们是天然放射出来的,既经济又便捷。他想用α粒子轰击其他原子,看看会发生什么。这个想法虽然简单,但事实上很多粒子的发现都是通过这种方法达成的。当时,他用α粒子轰击金箔,并没期待会有重大发现。由于自汤姆逊发现电子后,汤姆逊提出了一种原子模型,即“西瓜模型”或“枣糕模型”。在这个模型中,电子就像西瓜籽一样镶嵌在原子内部,而原子整体不带电。α粒子的速度每秒可达200万米,这样高的速度一定能穿透任何物质。所以刚开始,卢瑟福察看到α粒子确实能穿过金箔,打在背后的接收屏上。然而有一天,卢瑟福突发奇想,把接收屏拿到前面,看看是不是能接收到散射的α粒子。结果发现真的有α粒子被反弹回来。

用卢瑟福我们的话来讲,这就像是用15英寸的炮弹打在一张纸上,然后它反弹了回来,简直不可思议。冷静考虑后,卢瑟福意识到α粒子的反弹说明原子内部存在坚硬的物质。是什么呢?显然,就是原子核。接着,他们飞速依据实验数据计算了α粒子的散射截面,结果表明原子内部大多数是空的,中间存在一个硬核,但当时还不确定电子的地方,可能在核内,也会绕核运动。1911年,卢瑟福向世人公布了他的行星原子模型。不过,这个模型并没引起广泛关注,大伙更倾向于相信汤姆逊的枣糕模型。同年召开的第一届索尔维会议上,物理学家们还在用枣糕模型讨论原子结构。

后来,卢瑟福通过实验发现,不管用α粒子轰击什么原子,如钠、金,甚至非金属原子磷,都有一种带正电的粒子能被轰击出来,它的水平与氢原子相同。这难道是带正电的氢原子吗?这次卢瑟福了解了,看来所有原子核内都有这种东西。于是,卢瑟福给这种带正电的氢原子起了个名字——质子。1920年,卢瑟福第三向世人公布了我们的成就。大家这才了解,原子大多数是空的,中间有一个原子核,原子核外围围绕着带负电的电子,内部由带正电的质子组成。卢瑟福还预测原子核内存在一种中性粒子,这事实上就是中子的前身。至此,人类又发现了一种新的粒子。23年前,汤姆逊发现了电子;23年后,他的学生卢瑟福第三刷新了人类的认知,发现了质子。

文章由科普中国-创作培育计划出品,转载请注明来源。

相关文章
推荐文章

互动百科网-生活常识,生活小窍门,生活百科知识,权威的中文百科知识网站

Copyright © 2002-2021 互动百科网 (https://www.lubnke.com) 网站地图 TAG标签 备案号:

声明: 本站文章均来自互联网,不代表本站观点 如有异议 请与本站联系 本站为非赢利性网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