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代青年连朋友圈都开始“预制”了出去玩一次,朋友圈发5年

时间:2024-09-29 10:24来源:www.yomsj.com作者:未知点击:

导读:

日前,关于“预制朋友圈”的话题也是频频登上热搜榜。

缘由是网友们纷纷晒源于己的“预制历程”,简直叫人哭笑不能:

譬如“过生日还有一星期,照片已拍好已 P 好,文案排版已完成。”

再譬如“在北京一天回酒店三趟换衣服补妆,待两天发了一周的朋友圈。”

还有比较夸张的,“一个月你们还是太年轻了,我都是预制 5 年内的。”

这真的是将“预制朋友圈”玩到了极致,叫人不能不佩服这类小伙伴们的“未雨绸缪”精神。

那到底什么是“预制朋友圈”?“预制朋友圈”又为何会火呢?这其实体现了一种常见存在的“朋友圈焦虑”。

“预制朋友圈”为何会火?

其实,“预制朋友圈”就是指那些提前筹备好的朋友圈内容,包含精心拍摄和编辑的照片、配以精炼的文字,甚至有些用户会预先拟定好发布的时间表。

这与传统的即拍即发不同,它更像是一个经过策划的“宣传战役”,主要为了展示自己最佳化的一面。

譬如,有些人会在过生日首要条件前一周完成所有照片的拍摄和编辑,并筹备好文案,等到过生日当天,一条条地发布出来,打造出一种自然、随便的感觉。

图库版权图片,转载用可能引发版权纠纷

伴随社交媒体的盛行,愈加多的人选择在互联网上晒源于己的生活点滴,以此来获得别人的认可和社会的支持。而“预制朋友圈”的出现,则像是给这份平时增添了全新的玩法。

一方面,它迎合了现代人在忙碌日常对时间管理和个性化表达的需要;其次,它也成为大家在数字年代追求“理想自我”的一种方法。

大家不禁也会深思,当朋友圈变成了一个精心布置的展览馆,大家是不是失去了真实表达自我的机会?

“预制朋友圈”现象背后,事实上反映出了常见存在的“朋友圈焦虑”。

“朋友圈焦虑”从何而来?

“朋友圈焦虑”背后,其实映射的是大家对“理想自我”的不懈追求和在别人眼中的“印象管理”。

在社交媒体上,大家通过发布内容来构建和管理我们的在线形象,这一过程被叫做印象管理。伴随社交媒体的不断进步,这一管理变得愈加复杂。

每个账号背后都不仅仅是一个简单的表达与推荐,而是一场场精心策划的“个人秀”。

装饰我们的生活,经营我们的“人设”, 为了积累社会资本,大家不惜投入很多的时间和精力,就像是一位精明的投资者,不断优化我们的“商品”——那就是大家精心塑造的线上形象。

这不止是一场自我展示的游戏,更是一门艺术,一门需要持续投入、精心打磨的艺术。每一次点击、每一条评论,都可能成为大家在这场“人设剧场”中的加分项。只是,这场演出的背后,是无数个夜晚的熬夜策划,与无数个小时的精修图片和文案。

合理地经营我们的形象,就像是一场高雅的舞蹈,既能展示我们的风采,又能促进彼此的理解与和谐。

但假如不当运用,印象管理也会变成一把锋利的双刃剑,过度的包装和伪装,就好似戴着面具参加派对,虽然可能一时风光无限,但最后或许会失去最真诚的友谊和真实的自我。

而且,在这个数字年代,信息好似洪水般汹涌而来,不只速度快得叫人眼花缭乱,数目更是多得让人咋舌。

每一个人都在被“过度链接”,天天,大家都在大量的信息海洋中“摸爬滚打”,试图从中捞出几条有用的信息,结果总是是越捞越晕,完全陷入“信息过载”。

同时,社交媒体的普及也让大家的社交圈变得空前庞大,保持这类线上关系所需的精力,堪比收拾一个虚拟花园,也让大家无声无息卷入了“社交过载”。

当这两座“大山”同时压在肩上,即使社交媒体给大家带来了无限的乐趣和便利,但随之而来的重压也叫人喘不过气来。

再加上大家习惯性的“比较”心理,当大家在无数的信息中看着朋友们进行过精心印象管理后的人设形象,更容易产生反事实考虑,一步步削减大家的幸福感。

之前有文章提到过反事实思维(counterfactual thinking)的定义,简单来讲,就是针对已经发生的事情,假设一种与事实完全不一样的可能性。

这种假设可能比实质发生的状况更好,也会更糟。

这一定义最早由诺贝尔经济学奖得主丹尼尔·卡尼曼(Daniel Kahneman)和他的同事阿莫斯·特沃斯基(Amos Tversky)在 1982 年提出,称为“模拟式启发”(The Simulation Heuristic)。

通俗点讲,真的让大家感到不快乐的,总是是那些错过的机会和没办法改变的事实。

譬如,你可能常常听到如此的感慨:“如果我当时买了那只那只股票,早就赚的盆满钵满了!”“如果当年我早早在北京多买几套房,目前早就达成财务自由了!”“如果当年选对了专业,目前早就薪资翻几倍了!”

这类“假如”背后,充满了对过去的遗憾和对将来的憧憬。虽然这类假设没办法改变近况,但却时常萦绕在大家心头,成为一种挥之不去的情感负担。

朋友圈里那些滤镜下的美好生活,恰恰是让大家这种“反事实考虑”有了充分的依据。这种对比不只让大家感到失落,还时常让大家怀疑自己,仿佛其他人的每一天都充满了阳光和鲜花,而大家我们的生活却一直阴霾和荆棘。

却不知,每一个人的生活都有其独特的一面,那些看上去完美的瞬间,背后也有不为人知的故事。

怎么样缓解“朋友圈焦虑”?

1

可以尝试向下的反事实考虑

像刚刚提到的“假如当时买了那只那只股票,早就赚的盆满钵满了!”“如果当年我早早在北京多买几套房,目前早就达成财务自由了!”.......其实这类想法就是典型的向上的反事实考虑。

换句话说,就是假设假如当时满足了某个条件,结果或许会比目前好得多。

大家可以尝试用向下的反事实考虑来看待事情。譬如说,幸好高考考试时那道我不会做的题瞎猜对了,才能考上目前的大学;幸好当时被逼着天天背单词,目前至少出国旅游还不需要依靠靠翻译软件。

向上的反事实考虑常常随着着嫉妒和后悔的情绪,叫人感叹“假如当时……”。而向下的反事实考虑则常常叫人领会到满足常乐的感觉。

毕竟,有时,正是那些小小的幸运,让大家在平凡的日子里找到一丝慰藉。

2

培养消极做自我的能力

这里的“消极做自我”并不是贬义,而是指一种可以在不被外面评价左右的状况下,依然维持内心平静的状况。

每一个人的生活都有我们的酸甜苦辣。与其羡慕其他人光鲜亮丽的一面,不如专注于自己真实的生活,享受每个平凡而又珍贵的瞬间。

你可能羡慕其他人晒出的度假照片,却未必了解他们出发前为了完成项目熬过了多少个不眠之夜;你可能羡慕其他人晒出的精致家居照片,却不了解他们为了装修和布置花费了多少心血;你可能羡慕其他人晒出的文静作品,却不了解他们背后有多少次失败和重来的历程。

大家需要培养一种能力,即在面对外面的重压和期待时,可以坚持做自己,不必过分在乎其他人的怎么看。只有当大家真的做到了这一点,才能真的做到“不以物喜,不以己悲”。

3

记录生活,而非表演生活

朋友圈本质上是一个记录生活点滴的空间,它应该成为大家回忆过去美好时光的地方,而不是用来表演生活的舞台。

当大家意识到这一点后,就会发现,其实无需刻意去塑造什么完美形象,只须真实地记录下每一天的历程,就已经足够了。

下次当你筹备大费周章地装扮你的朋友圈时,先深呼吸,问自己:“如此做真的有必要吗?如此做真的可以让我感到真的的快乐和满足吗?”假如这类努力带来的更多的是烦恼和不安,而不是喜悦,那或许你应该重新考虑考虑了。

在这个容易焦虑的年代,朋友圈成了大家的“表演舞台”。但与其羡慕其他人的生活,其实不如专注于我们的真实体验。

最后,期望每一个人都能早日摆脱焦虑,在生活的酸甜苦辣中找到那份是我们的从容。最珍贵的不是朋友圈里的点赞,而是内心深处的那份平静与满足。

参考文献

[1]《国庆还没有到,朋友圈已经“预制”好了??》,青春浙江,2024-09-25.

[2]《网络为何让大家愈加不高兴?》,腾讯研究院,2022-01-23.

[3]《“上海名媛群”的背后:社交媒体怎么样影响大家的幸福感?》,腾云,2020-10-14.

[4]《用户正在逃离社交媒体?——社交媒体倦怠影响原因研究|芒种看法》,腾讯新闻派,2022-06-02.

策划制作

策划丨一诺

责编丨一诺

审校丨徐来、林林

相关文章
推荐文章

互动百科网-生活常识,生活小窍门,生活百科知识,权威的中文百科知识网站

Copyright © 2002-2021 互动百科网 (https://www.lubnke.com) 网站地图 TAG标签 备案号:

声明: 本站文章均来自互联网,不代表本站观点 如有异议 请与本站联系 本站为非赢利性网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