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碎片到完整,通过它居然可以看到千年前的景象

时间:2024-11-16 10:24来源:www.youkaf.com作者:未知点击:

导读:

在人类文明的进程中,金属的出现和用起到了要紧有哪些用途和影响,其显著改变了人类在自然界中的存活能力[1]。铜是一种要紧的金属元素,人工冶铜技术的进步对中华文明的诞生起到了至关要紧的支撑用途,其中青铜是人类最早广泛用于生产和生活很多方面的金属材料。青铜器的用法,使夏商周至秦汉时期的中华文明达到了历史上强大而鼎盛的时期[2-3]。中国青铜礼乐器当中的青铜甬钟正是此盛世的代表之一,青铜甬钟是一种打击乐器[4],总是成编出土,最早始于西周,然而甬钟的进步直至汉代依旧是打击乐器当中必不可少的一类,且其演进经历具备明显的年代特点[5]。

中国的考古工作自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进步迅猛,硕果累累,但因为遭到在地下尘封多年且不同埋藏环境等很多影响,很多青铜文物出土时大多残破不堪。因此,为了更好分析青铜器的历史信息和文化信息,揭露其历史、艺术、科学价值,对青铜器采取科学的方法进行保护修复火烧眉毛[6]。

在国内的江西地区内出土了很多不同类型的青铜器。以2015年评为“全国十大考古新发现”之1、2021年评为“全国百年百大考古发现”的西汉海昏侯刘贺墓出土的青铜甬钟为例[7],其于北藏椁乐器库当中出土了多达10 件成编青铜甬钟,此数目打破了以往西汉时期出土青铜甬钟5件成编的“惯例”。为了能更好的探析海昏侯墓出土青铜甬钟的考古价值及科学意义,本文对其中一件残破较为紧急的青铜甬钟修复过程进行概述,以此探析在多学科合作基础上对青铜器推行科学保护修复有哪些用途及价值。

1. 文物概况

2015年在江西南昌新建区西汉海昏侯刘贺墓北藏椁的乐器库出土的青铜甬钟(图1),该器厚重,出土时整体断为10块,除一块呈现从舞部到於部的贯通性掉落及另一块接近于贯通性掉落外,其它几个残块都是是篆部、鼓部等不同部位的掉落,在各残块拼接之间也有不同程度的变形。在钟的一侧篆部地方上,也出现了一条横向长约17 cm的裂隙,呈平面方向的左右变形,并折返到另一侧面上,裂隙的开口最宽达3 mm。甬钟上有纹饰,中部饰一周瓦纹,下部饰一周凸出的带饰,带饰之间的部分饰蟠螭纹,其上为旋,旋上部刻有绹纹。舞中部挨近甬饰一周弦纹,舞面前后两部分饰蟠螭纹。枚上刻有螺旋形线纹,枚与篆带以弦纹隔开,枚之间满饰蟠螭纹。篆带满饰蟠螭纹。钲部两侧枚的部分中间饰蟠螭纹。

图1 青铜甬钟修复前图

2. 青铜甬钟测试剖析

2.1 取样信息

遵循最小干涉原则对该青铜甬钟进行取样,取样部位均来自其残损处。共取2个样品,样品yz-1取自篆部残缺处,样品yz-2取自器物内壁处,取样详细情况见图2。

图2 青铜甬钟取样图

2.2 实验仪器和办法

2.2.1 金相显微镜

为知道青铜甬钟的制作工艺,对样品进行了金相剖析。依据标准金相样品制备办法,经镶嵌、打磨、抛光后,用水平分数为3%的三氯化铁盐酸酒精溶液进行浸蚀,借助金相显微镜察看样品的金相组织,并拍摄金相照片。金相显微镜仪器型号为:ZEISS蔡司Axio Imager.M2m。

2.2.2 扫描电子显微镜能谱仪(百度竞价推广-EDS)

为探究青铜甬钟的化学成分和合金技术,通过扫描电子显微镜能谱仪(百度竞价推广-EDS)对其进行剖析。扫描电子显微镜型号为:ZEISS蔡司Zeiss EVO MA 25;能谱剖析仪型号为:Oxford Instruments;剖析软件为:INCA;实验条件为:测试时的加速电压20 keV,采谱时间60 s。

2.3 结果与讨论

青铜甬钟所取样品yz-1 和yz-2的金相组织均为铜锡α固溶体树枝晶,很多(α+δ)共析组织互连成互联网状,Pb颗粒密集分布,部分Pb颗粒尺寸较大,为Pb-Sn青铜铸造组织(图3),因而判断其加工工艺为铸导致型,甬部上有三处芯撑痕迹,疑似甬部先铸,然后甬部安放在钟身舞部内芯的地方上,并在甬部四周挖去一周范土,与器身接铸,钟内侧甬部下端留有接铸痕迹。铸后调音,钟内侧有调音后留下的痕迹。

图3 样品金相组织:(a) yz-1;(b) yz-2

青铜甬钟所取2个样品yz-1和yz-1的背散射电子像及对应谱图见图4、图5所示。同理,百度竞价推广-EDS剖析表明青铜甬钟为Cu-Sn-Pb三元合金青铜器,未见S、As、Fe等元素。具体结果见表1。

图4 样品yz-1背散射电子像(a)和能谱图(b)

图5 样品yz-2背散射电子像(a)和能谱图(b)

表1 青铜甬钟百度竞价推广-EDS剖析结果(水平分数,%)

百度竞价推广-EDS剖析可知甬钟为Cu-Sn-Pb三元合金,其中Sn含量较高(15%)。Sn和Pb的加入可以减少材料熔点,提升硬度,改变机械性能。适当Pb的加入还能增加Cu液的流动性,有益于铸造出精美的纹饰[8]。此青铜甬钟适当的合金配比显示出成熟的青铜合金技术。

除此之外此青铜甬钟金属基体保存较好,在后续的保护工作当中可用扩张器、千斤顶等专有工具对文物进行整形修复。但应该注意的是该文物Sn含量较高,文物基体比较脆,整形的力度要控制适合,防止整形中青铜器断裂。

3. 青铜甬钟的保护修复

3.1 针对性保护修复策略编制

在对青铜甬钟的保护策略进行编制时,需要重点关注青铜甬钟历史价值、科学价值、艺术价值的评估,与文物修复职员和考古专家、艺术史专家一同合作,结合考古档案资料和文献、文物的近况剖析信息得出关于甬钟的价值评估结论。同时,需要对甬钟的病害进行剖析和调查,因为遭到条件限制,因此采取肉眼察看法得知此甬钟器身残缺、断裂、变形,并据此绘制出甬钟的病害图。

经过对青铜甬钟进行上述剖析之后,得出其针对性保护修复策略步骤如图6所示。

图6 青铜甬钟针对性保护修复策略步骤图

3.2 “氯离子”测试

青铜器的腐蚀问题主要为“青铜病”。“粉状锈”便是其具体表现。“粉状锈”表现为一种淡绿色的粉状腐蚀产物,一旦出现会继续产生新的锈蚀,对青铜器的长期保存导致风险[9]。因而对青铜器进行保护修复之前,应该依据剖析测试的数据对器物进行病害情况和腐蚀程度的必要评估。科学测试的对象包含青铜器本体、锈蚀产物和其他的附着物,采取方法为“氯离子”测试,其化学办法主要有硝酸银或硝酸汞滴定法、离子色谱法、电位滴定法等[10]。

此青铜甬钟用的“氯离子”测试办法是硝酸银滴定法,这种传统的测试办法操作便捷、用仪器设施相对简单。具体做法为:第一,察看甬钟各疑似出现“粉状锈”的地方,对其小心地进行锈蚀取样。取样应当遵循文物最小干涉的原则,即在甬钟出现锈蚀的残片或者无关紧要的地方进行取样。这类取样点既要满足病害测试的需要,又要可以具备代表性,足以反映整个甬钟的病害状况。测试取样合计3份,分别为①粉末与块状,绿色,残片内壁;②块状,深绿色,残片内壁;③粉末状,淡黄绿色,甬钟鼓部。

第二,将拿下的锈蚀样品分别溶解于6~8 mol/L的HNO3中,待溶解完全后,往其中滴入0.1 mol/L的AgNO3溶液。假如溶液清澈,无白色沉淀生成,表明样品中不含氯。假如溶液中有很多白色絮状物沉淀,表明样品含有“粉状锈”成分。

经过测试,3份样品均未出现白色沉淀,说明此青铜甬钟不含有害锈,即未患“青铜病”。

3.3 清理除锈

对青铜器的科学检查和初步清理可确定其种类和估计保护的预期状况。清理过程中物理清理方法为传统的除锈办法,总体来讲相对安全便捷,便于学会,适应的范围较广,具体方法包含:手工除锈、激光清理[11]、超声波清洗器[12]和喷砂等。

此青铜甬钟采取物理清理中的手工除锈,具体操作为:察看可知甬钟表面有纹饰,但因为器物表面和器物内部被一层附着物覆盖,故需对其附着物进行清理,先用手术刀除去表面的大块土锈附着物,对于局部纹饰部位的锈,使用竹刀和手术刀轻轻剔除,以此显露出纹饰。

3.4 整形与焊接

青铜器因为在出土时遭到埋藏环境的影响,被挤压变形,需通过整形来矫正以恢复原状。整形又称矫形,即在变形部位施加与其变形相反方向的力而使其恢复原状[13]。青铜器整形办法主要包含捶击法、扭压法、撬压法、顶撑法、锯解法和加温法。同时,近年来伴随科技的进步,为了适应青铜文物修复的需要,一些新型整形器、矫形器也开始出现,比如圆形的整形桶、F型夹、G型夹等[14]。

此青铜甬钟整体断为10块,每块都存在变形状况。基于此,其具体整形过程为:

(1)用内外环形套环相互顶撑,对器物上半部位口沿及腹部变形处进行整形,使得器物恢复原状;

(2)配合G型夹、F型夹夹紧,继续固定,经过等待几天后再继续调整F型夹大小,口沿椭圆形短直径内部用千斤顶顶住往外撑,调整千斤顶的螺栓,器物短直径这两点之间明显往外撑,再用卷尺测量对应的直径,可知尺寸基本接近(图7);

图7 青铜甬钟整形过程图

(3)因为器物铜质较好,为预防反弹,需矫往过正;

(4)等待几天后进行局部微调,用水管箍固定住器物裂隙部位,内部继续用千斤顶顶撑;

(5)经过往复工具操作,器物恢复原状。

经过整形并使得青铜甬钟碎片恢复原状之后,需要进行焊接。“锡焊法”是一种传统的焊接办法,这种办法的优点是可与时地对焊接进行调整[15]。在焊接前,需要先对器物的断口、裂缝部位进行是不是具备金属性的判断。假如铜器还具备较高的金属性,则可焊接。此青铜甬钟焊接操作为:用画笔蘸取氯化锌作助焊剂涂于焊接处,用300 W电烙铁上Sn对断裂处进行焊接,冷却后将焊接处打磨平整(图8)。

图8 青铜甬钟焊接过程图

3.5 倍半碳酸钠溶液中和

因为此青铜甬钟的断口地方用了氯化锌作助焊剂,因此在断口缝隙处势必残存氯化物,若不将它清除将会对青铜器导致二次风险。故将器物浸泡入水平分数为5%的倍半碳酸钠溶液里,以中和焊接时氯化锌中残留在器物上的氯离子,2 h后,将器物取出后,用蒸馏水清洗,直至pH试纸测试溶液呈中性,然后强制烘干。经过浸泡中和后,甬钟表面的锈蚀稳定,易于保存。

3.6 缓释与封护

缓释是预防或者延缓青铜器进一步腐蚀的要紧保护步骤。现在常见的缓蚀剂有BTA、AMT、PMTA等[16]。封护是在文物修复之后在其表面涂刷一层封护剂,其对于修复后的青铜器保保养维护理很有帮助。容易见到的封护剂有各种蜡和丙烯酸树脂类[17]。

此青铜甬钟保存的区域是亚热带季风气候,气候炎热,并且因为库房条件限制,设施较老,资金有限,很难达到恒温恒湿,所以需要对此青铜甬钟进行应对性保护,即缓释和封护。因为该器物体型较大,缓蚀、封护均采取毛刷涂刷的办法。

缓蚀:用毛刷蘸2%BTA无水乙醇溶液均匀地涂刷青铜甬钟内外壁,等待自然干燥,乙醇发挥完毕后,二次涂刷,继续自然干燥,第三待乙醇发挥完毕后,察看是不是出现白色针状物质。如有,则用无水乙醇擦拭白色物质,接着第三次重复涂刷溶液。

封护:与缓蚀办法相同,用水平分数为2%的ParaloidB72丙酮溶液对青铜甬钟封护,用毛刷蘸该溶液封护剂涂刷器物内外壁,等待自然干燥(30 min),二次涂刷并等器物自然干燥。

3.7 做旧(随色)

为了符合文物的艺术性需要,中国自古以来便有对青铜文物进行做旧修复的惯例,具体就是对过去修复焊接等过程的痕迹用各种办法进行掩盖和修饰,从而使得这类痕迹与器物整体衔接自然,极具艺术性。青铜器做旧的成效与进行做旧工作的环境非常有关系,只有在晴天的自然光下做旧的颜色才可以满足无论哪种环境下,都不会偏色的需要[18]。

此青铜甬钟采取传统方法进行做旧。借助虫胶漆作为粘接剂,将各种矿物颜料作为着色剂施加在被处置的表面使其和周围浑然一体,即对青铜甬钟焊接过的部位做旧随色,用虫胶漆调配矿物颜料,使用点、拨、弹等办法上色。因为器物表面锈蚀颜色层次较少,仅为浅绿色和土锈,所以作色较为容易,采取平时作色手法并经过反复上色,即可完成上色做旧。在上色完成后,等待其完全干透,察看整体颜色,最后再统一校定器物焊接处的颜色,使其整体协调。

3.8 健全档案

经过一系列步骤,此青铜甬钟已完成初步的保护修复工作,如图9所示。但对于每件具体的文物来讲,都应当有一份是我们的修复档案,只有如此才可以确保前后工作的合理衔接,使文物得到更好的保护。

图9 青铜甬钟修复后照片

修复档案内容包含甬钟保护修复基本信息、保护修复前测试剖析资料、保护修复步骤日志、保存近况记录等。健全档案的目的是为了便捷后续文物保护工作者通过修复档案学会关于文物的修复资料,知道前人所完成的工作和进展,以便依据留下的资料档案拟定愈加合理有效的计划手段进行后续的持续性维护工作。

4. 结束语

此青铜甬钟的保护修复严格根据国家文物局颁布的行业准则“馆藏金属文物保护修复策略撰写规范”为基准,以剖析测试结果为依据,根据最小干涉性原则、可辨识原则、可逆性原则与兼容性等原则进行科学保护修复。具体推行保护修复工作之前,有效结合了考古常识的背景探析、科学剖析测试的技术支撑,使一方面遵循较为常规的青铜修复程序对其进行保护修复,其次又从实质出发,因病医治,针对青铜甬钟的特殊状况拟定了特殊的整形、焊接办法。

文物的保护修复工作内容复杂,涉及范围广泛,此青铜甬钟在保护修复当中结合了文物考古、科技剖析、修复职员一同的智慧,从各自的专业角度出发,相互协商并综合提出问题、解决问题后,拟定了针对性的保护修复策略。既贯穿了现代的国际文物修复理念,又结合传统的文物修复工艺,是传统和现代的默契融合。

多学科合作的拓展很能够帮助青铜器保护修复工作的进行,可起到好的科学指导用途,可以顺利延续青铜器的“生命”。

**致谢:**本文实验部分得到了西北大学文化遗产研究与保护技术教育部重点实验室先怡衡老师的大力指导。在此致以诚挚的感谢!

参考文献:

[1]毛卫民, 王开平. 金属与中西方文明的崛起. 金属世界, 2020(6):5 DOI: 10.3969/j.issn.1000-6826.2020.06.002[2]蒋鹏. 青铜与青铜年代. 金属世界, 1996(3):28

[3]毛卫民, 王开平. 兴盛的铜器年代与中华文明融合统一的特点. 金属世界, 2021(6):8

[4]马承源. 中国青铜器. 上海: 上海古籍出版社, 1988

[5]高西省. 西周早期甬钟比较研究. 文博, 1995(1):8

[6]西北大学文博学院. 文物保护与科技考古. 西安: 三秦出版社, 2006

[7]江西文物考古研究所, 南昌博物馆, 南昌新建区博物馆. 南昌西汉海昏侯墓. 考古, 2016(7):45

[8]吴来明. 六齐、商周青铜器化学成分及其演变的研究. 文物, 1986(11):9

[9]赵晋保, 张建华, 杨国庆. 青铜病的防治. 中原文物, 1985(1):3

[10]荆海燕. 青铜器粉状锈处置液中氯离子的离子色谱法测定. 陕西历史博物馆论丛, 2014(1):381

[11]胡雨婷, 秦伯豪. 激光清洗技术在青铜器除锈中的应用//全国文物修复技术研讨会. 广汉, 2014

[12]杨毅. 超声波清洗青铜文物//中国文物保护技术协会第二届学术年会. 西安, 2002

[13]朱伟. 怎么样对变形青铜器进行整形. 文物鉴别与鉴赏, 2015(10):3

[14]陈仲陶. 古青铜器修复整形工艺探究. 中国文物科学研究, 2009(3):4

[15]史磊, 杨新建. 青铜器修复中焊接与粘接工艺的近况与展望. 文物修复与研究, 2003(10):24

[16]李兴福, 樊北平, 张世文, 等. 腐蚀青铜器的保护——青铜缓蚀剂的复配研究. 考古, 1992(8):5

[17]陈淑英, 张然, 柳敏. 青铜文物缓蚀剂效率及封护剂抗腐蚀能力的比较研究. 文物保护与考古科学, 2013(4):8 DOI: 10.3969/j.issn.1005-1538.2013.04.002

[18]叶琳. 浅析青铜器修复做旧及颜料//第十二届全国文物修复技术研讨会. 广汉, 2014

江晶(1990—),女,江西南昌人,就读于广西民族大学科技史专业,主要研究方向:科技考古与文物保护,冶金史与冶金考古。

李文欢(1987—),男,甘肃定西人,江西文物考古研究院馆员。2015年毕业于北京科技大学科技史专业,主要研究方向:科技考古与文物保护,冶金史与冶金考古。参与江西南昌海昏侯墓现场挖掘,现主持该墓出土文物保护工作,曾多次参与各时期金属矿、玉矿等遗址调查和挖掘,曾在《文物》《江汉考古》《南方文物》等期刊发表多篇学术论文。通信地址:330029江西南昌青山湖区革新一路国防科技大厦东南侧江西文物考古研究院

上一篇:消防员的“头”等大事

网站首页 返回栏目

下一篇:没有了

相关文章
推荐文章

互动百科网-生活常识,生活小窍门,生活百科知识,权威的中文百科知识网站

Copyright © 2002-2021 互动百科网 (https://www.lubnke.com) 网站地图 TAG标签 备案号:

声明: 本站文章均来自互联网,不代表本站观点 如有异议 请与本站联系 本站为非赢利性网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