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2024-11-08 10:24来源:www.huimuke.com作者:未知点击:
出品:科普中国
监制:中国科普博览
2024年十月30日在北京航天飞行控制中心拍摄的神舟十九号航天员乘组和神舟十八号航天员乘组“全家福”
(新华社记者 李杰摄)
据中国载人航天工程办公室消息,北京时间2024年十月30日12时51分,在轨实行任务的神舟十八号航天员乘组顺利打开“家门”,欢迎远道而来的神舟十九号航天员乘组入驻中国空间站,“70后”“八零后”“九零后”航天员齐聚“天宫”,完成中国航天史上第5次“太空会师”。随后,两个航天员乘组拍下“全家福”,一同向牵挂他们的全国人民报平安。
其中,“九零后”航天员王浩泽,在2003年杨利伟达成国人飞天夙愿时,还在读初中。21年过去了,从起初只能搭乘飞船去太空转一转,到入住我们的太空之家“中国空间站”,中国载人航天工程的进步快速。
说到空间站,就又不免提到一个老生重谈的问题。那就是,大家为何要建空间站?
地球是人类的摇篮,孕育了无数文明与智慧。然而,人类并未满足于这片有限的天地,怀揣着对未知的渴望,大家一步步迈向太空,探索宇宙的奥秘。空间站,作为人类航天技术的巅峰之作,正是从想象走入现实的产物,承载着人类走向星辰大海的梦想。
空间站
(图片来源:veer图库)
空间站的起源与想象
早在18-19世纪,科幻小说家们便开始在作品中描绘空间站的雏形。这类充满想象力的作品不只激起了读者的好奇心,也深深影响了海量航天工程师和科学家。
被誉为人类航天之父的康斯坦丁·齐奥尔科夫斯基,在1895年所著的《天地梦想》一书中,初次从技术角度介绍了在太空居住的可行性。他设想了一座绕地球运行的空间居住地,探讨人类在太空长久存活的可能性。此后,齐奥尔科夫斯基又在其后续文章及作品中设想了轮形、锥形等不同形态的居住地,进一步丰富了空间站的想象。
1923年,德国航天先驱赫尔曼·奥伯特提出了“让空间站出目前科学文献而非小说中”的呼吁。他初次提出了“空间站”一词,并对其科学应用进行了设想。这一建议标志着空间站从科幻作品走向了科学研究的范畴。
1928年,斯洛文尼亚裔奥地利军官、火箭专家赫尔曼·诺丁在其著作《太空旅游问题》中,描述了一个形似“甜甜圈”的轮状空间站。他对空间站载人居住的各种细节进行了详尽的描述,这一设计直接影响了冯·布劳恩早期对空间站的设计构想。冯·布劳恩的“太空之轮”激起了大家对空间站作为人类太空居住地的热情向往。
空间站的历史与进步
二十世纪五六十年代,美苏之间的太空争霸直接推进了航天技术的进步。1957年,苏联成功发射了第一颗人造地球卫星,标志着人类正式进入航天年代。1961年,俄国人尤里·加加林初次乘坐飞船进入太空,成为人类历史上第一位宇航员。1969年,美国人阿姆斯特朗踏上了月球,将人类的足迹留在了月球表面。这类里程碑式的收获不只证明了人类在太空存活的可能性,也推进了空间站的设计与进步。
苏联宇航员尤里·加加林
(图片来源:澎湃新闻)
1971年,苏联发射了“礼炮1号”空间站,这是人类历史上第一个空间站。从“礼炮1号”到“礼炮5号”,第一代空间站结构简单,只具备一个对接口。然而,它们的成功发射和运行,为人类积累了宝贵的太空生活经验,也为后续空间站的进步奠定了基础。
第二代空间站的代表作品包含苏联的“礼炮6号”“礼炮7号”与美国的“天空实验室”。“礼炮6号”和“礼炮7号”拥有两个对接口,延长了在轨时间,提升了空间科学与应用能力。而“天空实验室”则是美国首个试验型空间站,它在太空运行了2246天,为美国航天员提供了宝贵的太空科研环境。
1976年起,苏联开始建造“和平号”空间站。作为大型组装式空间站,“和平号”共包括6个舱段,服役期间拓展了3万多项科学实验。来自12个国家的100多位航天员相继进入“和平号”工作和生活,它成为人类太空科研的要紧平台。
1983年,美国时任总统里根提出了建造国际空间站的构想。经过近十余年的探索和多次重新设计,联合日本、加拿大及欧洲的多个国家,直到苏联解体、俄罗斯代理后,国际空间站的设计才最后完成。
1998年,国际空间站的第一个组件——希望号功能货舱发射成功。2010年,国际空间站完成基本建造并转入全方位应用阶段。国际空间站使用桁架挂舱式机构,重达400余吨,有一个足球场那样大。它不止是现在近地轨道规模最大的载人航天综合设施,也是人类太空科研的要紧基地。
希望号功能货舱
(图片来源:灰机wiki)
空间站的意义与价值
空间站的达成,无疑为人类离开地球、迈向宇宙的第一步奠定了基础。它成为人类研究宇宙与开发太空资源的前哨基地,具备深远的意义和价值。
第一,空间站为人类提供了独特的研究条件。在微重力、辐射等特殊环境下,科学家可以研究人的存活、生命现象、流体物理、燃烧等基础物理现象。这类研究不只能够帮助解决人类在太空长期存活所面临的问题,也为人类探索宇宙提供了要紧的科学依据。
第二,空间站是人类太空存活能力的要紧试验平台。在空间站上,人类可以长期存活并进行各种科学实验。通过长期的研究和察看,科学家好了解人类在太空环境下的生理和心理变化,为人类将来的太空探索提供宝贵的经验。
航天飞机与空间站
(图片来源:veer图库)
除此之外,空间站还是人类走向更远深空的要紧跳板。通过空间站进行的技术验证和科学实验,人类可以积累解决将来月球基地、火星基地等太空探索所需的技术和经验。这类技术和经验将为人类走向更远深空提供有力的支持。
航天员筹备实验材料
(图片来源:中国载人航天官方网站)
航天年代的到来,对中国而言,既是机会,也是挑战。庆幸的是,在20世纪90年代初,面对日趋激烈的世界科技角逐,为了可以在高技术范围占有一席之地,追赶世界科技进步时尚,党中央作出了推行载人航天工程的重大策略决策,拟定了以建设空间站为目的的进步计划,将中国推向了一个新的航天进步轨道,中国人也从此迈出了进入太空的新节奏。
大家为何要建空间站写在神十九发射之后出品:科普中国监制:中国科普博览2024年十月30日在北京航天飞行控制中心拍摄的神舟十九号航天员乘组和神舟十八号航天员...
热带雨林中的隐藏的猎手 如何养君子兰长得快 多巴胺:不仅仅是快乐“搬运工”,还是痴呆 穿越大半个中国来“追”你——从杭州到大连互动百科网-生活常识,生活小窍门,生活百科知识,权威的中文百科知识网站
Copyright © 2002-2021 互动百科网 (https://www.lubnke.com) 网站地图 TAG标签 备案号:
声明: 本站文章均来自互联网,不代表本站观点 如有异议 请与本站联系 本站为非赢利性网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