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隔8年,16只“东渡”的朱鹮回家!它们为什么要走出国门

时间:2024-11-08 16:24来源:www.kujyd.com作者:未知点击:

导读:

“翩翩兮朱鹭,来泛春塘栖绿树。羽毛如翦色如染,远飞欲下双翅敛。”这就是唐代诗人张籍笔下的“生态精灵”——朱鹮(huán)。它中等身材体型,整体洁白,仅有翅下和尾下点缀着绯红色,展翅翱翔时,好似天边的云霞。

十月31日,在日本新潟(xì)县佐渡市生的16只朱鹮归还中国。这是2016年以来,时隔8年第三进行的朱鹮归还活动。

朱鹮被誉为“东方宝石”。依据中日双方的备忘录,日方需要从中国提供的朱鹮所繁育的后代中,归还一半给中国。朱鹮是一种什么鸟?它为什么要“走出国门”?

东亚区域特有种,

在地球上存活已超越6000万年

朱鹮也称朱鹭或者日本凤头鹮,在地球上存活已超越6000万年,为东亚区域的特有种,是朱鹮属下的唯一一种鸟类。

作为国家一级保护野生动物,朱鹮被誉为“东方宝石”“吉祥之鸟”。它的嘴细长而末端下弯,长约18厘米,呈黑褐色,末端为红色。额至面颊部皮肤裸露,为鲜红色。雌雄羽色相近,腿长约9厘米,红色。

一般,朱鹮单独、成对或小群体活动,性格孤僻,不喜欢与其他类型鸟混群。行动较缓慢,飞行时翅膀扇动较慢,头颈向前伸直,双脚收于尾羽下。它主要以小鱼、泥鳅、虾、蟹、蛙、昆虫等小型动物为食,偶尔也会进食一些植物性食物。朱鹮在高大的树木上栖息和筑巢,附近要有丰富的食物资源,栖息地一般在山林和丘陵地带,尤其是挨近河流、湖泊、鱼塘和水稻田的地方。

绝境“重生”,种群遍布国内外

历史上,朱鹮曾广泛分布于中国、俄罗斯远东、朝鲜半岛和日本等地。在国内曾广泛分布于黑龙江、北京、河南、陕西、宁夏、甘肃、青海等20个省(自治区、直辖市)。明清时期,朱鹮在陕西几乎遍布全省。

然而,因为环境变化和人类活动的干扰,朱鹮数目渐渐降低。20世纪60年代,陕西的朱鹮分布范围进一步退缩,直至全省再难找到其踪迹。1964年,在甘肃康县采集的1只个体,曾一度被视为中国朱鹮的“最后记录”。1981年,国内科学家在陕西洋县第三发现了7只野生朱鹮,被觉得是当时世界上仅存的野生朱鹮种群。2003年十月,伴随日本最后一只野生朱鹮过世,日本血统的朱鹮彻底灭绝。

为了有效保护朱鹮,国内特别打造自然保护区和繁育基地,恢复湿地、河流等适合朱鹮栖息的自然生境和和觅食地。同时,还推行了人工繁育、就地保护和迁地保护等抢救性保护手段,使朱鹮的繁殖成功率逐年提升。

经过数十年的努力,国内朱鹮保护工作效果显著。据统计,朱鹮种群数目已从发现时的7只增加到现在的1.1万余只,野生种群栖息地面积也大幅增加。朱鹮不只分布在国内多个省份,还成功“飞”往日本、韩国等地。

合作交流,延续朱鹮的文化和生态价值

从濒临灭绝到振翅高飞,中国的朱鹮保护被国际公觉得濒危动物保护的典范。

朱鹮是一种跨国分布物种,为了保护朱鹮,国内积极拓展国际合作与交流。比如,中国曾向日本赠送朱鹮,一同拓展繁育和野化放归等工作,不只促进了朱鹮种群数目的增加,还提升了保护工作的科技水平。

近年来,伴随朱鹮种群数目的增加和栖息地的恢复,一些国家开始将部分朱鹮归还给原产国或进行国际交流。此次日本归还的16只朱鹮就是中日两国在朱鹮保护方面合作的又一要紧成就。

朱鹮是一种极具生态价值和文化象征意义的鸟类。尽管日本的朱鹮已经灭绝,但中国成功保护了朱鹮种群,并通过租借、赠送等方法,将它引入日本,以延续朱鹮的文化和生态价值,让朱鹮成为中日生态文化传播使者。

朱鹮的繁育、保护成就显著,这得益于多方面的保护手段和国际合作。此次朱鹮的回归也是对中日两国在野生动物保护范围合作的一定。

(作者钟震宇系北京生物多样性保护研究中心副主任)

相关文章
推荐文章

互动百科网-生活常识,生活小窍门,生活百科知识,权威的中文百科知识网站

Copyright © 2002-2021 互动百科网 (https://www.lubnke.com) 网站地图 TAG标签 备案号:

声明: 本站文章均来自互联网,不代表本站观点 如有异议 请与本站联系 本站为非赢利性网站